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(记者杜燕飞)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20日在北京举办。在主题为“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”全体大会上,与会嘉宾认为,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,金融支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前置条件。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,但依然存在缺乏抵押物、投融资不畅等问题,应创新机制,畅通涉农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,助力乡村振兴建设。
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全体大会三: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。主办方供图
【资料图】
金融助力乡村振兴:大有可为但也存在难点
“金融助力乡村振兴,最重要是如何落地的问题。当前,农村金融有为可为,金融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,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支柱性作用。”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表示,农村金融的需求又可分为两个层次,一是基础性需求,比如用于生产、消费和周转的小额资金需求;二是发展性需求,包括扩大再生产及产业链投资等涉及到的巨大资金量的需求,这部分主要为新型经营主体,包括家庭农场、合作社及中小农业企业等。
在王衍看来,发展性需求是当前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矛盾,究其原因在于抵押担保的缺乏。一方面,生物资产在政策上可以抵押,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抵押的难度较大,并且一旦出现问题,风险处置也是个难题;另一方面,农村的产权交易市场相对来说发展得不充分,而且大多数是非标产品,交易起来存在困难。
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周铭山也认为,乡村振兴投融资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。一是政策资本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协同问题;二是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形成大量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;三是乡村振兴的项目包装策划上存在产业和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问题。
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、全球生态合作本部总经理董波表示,当前,农业加工方面的品牌效应不够强、品质不够高;土地、资产、科技力量、人才和商业模式这些支持要素的创新和覆盖不足;龙头企业尚未发挥针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,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挑战。
“总的来看,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也存在一些短板。比如,金融工具在总量上、结构上仍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需要,金融连接科技主体与市场主体的作用还需增强,涉农产品的创新要进一步丰富等。”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说。
畅通良性循环: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
与会嘉宾认为,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,必须打通金融服务堵点难点,畅通金融活水进入乡村的渠道。
“要通过创新机制来践行普惠金融。”王衍表示,激活金融服务机构充分竞争,包括农商行和农信社、政策性银行和大型的商业银行、担保公司和产权交易市场等;需要财政政策的撬动,通过补助、补偿、贴息、奖补等方式,加强农业保险发展,加大担保公司建设;通过信息科技支持,将农业补贴数据、农业生产经营的数据,以及主体的身份等数据提供给金融机构来进行信用评估。
周铭山认为,要进一步厘清政府、金融机构、企业、村集体在乡村振兴资金投入领域的责任;降低城乡资金流动成本,进一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;围绕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,有效引导和发展乡村需求;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项目包装策划水平,项目包装上“接二连三”,推进一产和工业、服务业衔接协调;监测乡村振兴债务风险,建立乡村债务风险防控机制。
“畅通涉农科技、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,应充分考虑当前乡村振兴的阶段、特点和任务。一方面,通过金融支持实现农业科技自强自立,另一方面,依托‘科技-产业-金融’良性循环实现金融本身供给能力和提升。要聚焦解决涉农金融的堵点和难点问题,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涉农科技金融服务体系。”曾学文表示,建议完善涉农领域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良性循环的顶层设计,加强对涉农科技细分行业的研究,构建适应涉农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融资体系,发挥金融科技和数据驱动的作用,优化风险分担和风险防控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