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河南焦作“云台山音乐节”、河北张家口“MTA天漠音乐节”、浙江诸暨“西施音乐节”……近段时间以来,音乐节在全国遍地开花。与往年不同的是,越来越多音乐节走出一二线城市,在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落地。
音乐节走进小县城,可以说是一场“双向奔赴”。对于主办地而言,音乐节不仅为居民补足文娱供给短板,还能通过住宿、餐饮等创造可观收益。在浙江诸暨,持音乐节门票可以免费游六大景区,不少乐迷都“准备住一晚、玩两天”;两届“常山UU音乐节”的举办,拉动浙江常山县整体消费1000万元。更多年轻人的到来,还将为地域引才选才带来“加分项”。可以说,“音乐+文旅”模式,为地方提升知名度,为发展带来新机遇。
对于主办方而言,一线城市市场相对饱和,拓展发展空间是必要选择。在县城办音乐节,不仅运营成本更低、长期落地更容易,而且往往能够获得更多政策支持。河北怀来县为举办音乐节,专门兴修了附近的道路、水电等设施;山东泗水县30多个部门单位参与“音乐节筹备保障指挥部”,现场2000余名志愿者全程服务,为音乐节举办创造条件。从客流来看,音乐节下沉,让更多“小镇青年”有了现场感受音乐魅力的机会;对于大城市的乐迷而言,到周边县市体验一次音乐主题的出游,不失为假期的好选择。
(新青年音乐节泗水站现场。图片来源:海报新闻)
也要看到,办好音乐节,不只是户外、草地、美食的简单组合,也不是圈块场地、请些歌手、唱几首歌那么容易。从交通拥堵、食宿涨价、秩序混乱等配套问题,到表演水平参差不齐、乐队配置不专业等专业批评,社交网站上不乏乐迷的“吐槽”之声。这也说明,音乐节能够带来人气。但让人气常在,必须长远谋划、长期深耕。
音乐搭台,文旅唱戏,质量垒台,服务筑基。不同于普通音乐会,音乐节将音乐、社交、露营、餐饮等多重元素聚于一炉,带给观众更多样的体验。除了保证乐队质量,创造更舒适环境,提供更便利服务,准备更周到预案,都将直接影响观众的体验。以音乐节为契机,夯实设施“硬件”,做优服务“软件”,才能提升城市承载力、吸引力,让更多游客走进来、留下来,实现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。
也有人反映:各地音乐节,看起来都是熟悉的“配方”。相似的歌手,同质的活动,未必能够带来足够的影响力。是否要办音乐节,如何办好音乐节,各地还应保持清醒,切莫简单跟风。长远来看,让更多小城都讲好自己的音乐故事,必须结合地域文化,培育城市氛围,结合特色美食、民歌民谣等,打造与众不同的音乐节。
从北上广到三四线城市,音乐节的下沉,反映的是观演需求的集中爆发,更是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。以举办音乐节为契机,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,更多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,定能吸引更多人为之驻足,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