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当非遗和直播相遇,会撞出什么火花?近日,在陕西一场“非遗主播沙龙”上发布的《陕西非遗数据报告》显示,过去一年,抖音上陕西地区非遗直播超24万场,共6.5亿人次观看;1.9万名陕西非遗主播开播,带来超264万小时技艺演出,其中64%的主播获打赏支持,获得的金额与获赞数同比增长100%和215%。而之前在湖南的一次沙龙上,相关数据显示,过去一年湖南省内非遗类直播累计超15万场,观看次数超6.4亿;1.7万名湖南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,累计开播时长超293万小时。
如果加上全国数千个非遗项目,那主播人数和观看人次将更是庞大。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,打开视频平台会有不少非遗文化直播或短视频,将以往只是在新闻报道里、舞台上、展览馆里看到的非遗项目,一下子呈现在面前。这种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,不仅带给受众直观真切的感受,同时也是进一步传播了非遗文化。非遗项目的审批,就是为了保护和传承;而直播和短视频的火爆,让弘扬非遗文化插上了翅膀。
非遗文化具有抽象性,只有扩大宣传、加大传承,才可以更好保护。但不得不说,如果单靠项目申请、被动保护,让它们停留在展览室、博物馆里,或者偏安一隅,那无疑随着传承人的老去、继承者的不足,最后也只能仅仅是保持而已。事实上,任何一种文化单靠消极保护,也仅仅是脆弱的延续;要想真正发扬光大,除了消极保护,还要积极保护。
何为积极保护?如果之前碍于市场时空所限,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无法获得足够大的市场回报,进而举步维艰,还情有可原;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无边界市场之下,任何小众消费都会因为互联网而惊人扩大,那么非遗文化仍旧固守过去消极保护的思路和做法,显然已不合时宜。完全可以通过直播或短视频,把小舞台变成大舞台,把小市场变成大市场,把外部输血变成自我造血,把仅仅维持变成茁壮成长。
看看那些走入直播间、走上手机屏的非遗文化主播,无论是打赏还是非遗文创销售等,都在逐渐形成一个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。观众多了,人气旺了,市场大了,回报好了。因为知名度的提升,也让更适合的人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,进而更好的传承。可以说,无论从市场价值回报,还是从文化传承发展,眼下火爆的直播和短视频都是非遗文化极好的载体。
当然,非遗直播也不能光靠平台的支持和非遗文化的自觉。非遗文化传承人或因年龄大了对网络不敏感,或因专业不足对直播不在行,或因条件不够无法直接借力……对网络对短视频未必有着相应的能力。尤其是非遗文化互联网传播之后,后续的文创、文旅等相应产品和服务供给,也并非非遗文化传承人所能独自承担。这时候,非遗文化所在地政府的支持,就显得非常关键。
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。要在现代再次擦亮这张名片,就要提升年轻人在非遗传承中的积极性。像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大受关注,说到底就是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演绎和观看方式,展现了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,受众也日渐庞大。那么,怎么通过直播和短视频,让非遗文化吐新芽、抽新枝,成为一张张文化名片、市场名片,这是各地都应该思考的。毕竟,这是现成的,又是独有的。(韩静)
(黄河评论信箱:zghhpl@163.com)
版权声明本稿件为独家原创,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(正观新闻)所有,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,如有违反,依法保留追究权。